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教育 >>> 正文
优教育
给教师的暑假全面充电清单
2016-07-13 16:29:29

 

在社会对教师专业的期待越来越高的当下,如何为自己充电升级,已成为新时代教师亟需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除了在暑假休想生息,走亲访友、外出旅游之外,不妨亲近一些好书,为自己储值,更加淡定、从容地走进新学期。

 

 

第一类书

走进智者课堂

 

\

 

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和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参考。

 

魏勇老师的这本书,虽然聚焦的是课堂教学,但又超越课堂,从另一个层面对教师自身的修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来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正所谓“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真正上好课,主要不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技巧,而在于这些技巧背后的“道”。

 

魏勇老师认为,好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他尽可能创造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在他的课堂上,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更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好课堂来自平时的积累,魏勇老师在课堂上的高屋建瓴和谈笑风生,这与他经年累月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在书中,魏勇老师还分享了他积累的路径: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作为自己的习惯、在写作中提高自己。其实,魏勇老师所说的也就是教师成长的常识,关键在于我们能在日常踏实修炼。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5年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的十佳图书。

 

他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细节上,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学生课上打瞌睡了,他不仅不会责骂学生,甚至还给学生披上衣服,认为少听几分钟课不要紧,万一生了病,损失就大了。他也反对学生仅仅为了不迟到而在校园内奔跑。

 

吴非老师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理应比一般人更会学。敬德修业是教师一辈子的事情。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吴非老师也开出了方子,那就是只要肯读书,一切都好办。教师只有多阅读,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第二类书

理解国际教育

 

\

 

今天的教师,要有国际视野。当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出国游学,亲历国外教育的机会,但阅读可以弥补这一遗憾。方帆老师新近出版的《给学生无限可能——细说美国教育》,就是一本读懂美国教育的好书。方帆老师十年前曾出版过《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这次,他十年磨一剑,又献上了一本解读美国教育的教育著作。作者在美国从教近三十年,目前也仍在一线教学,因此他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远比国内一些到美国短期参观和访学者要深刻和全面的多。因此,这本书中让我们对真实的美国教育有很好的认识。

 

本书并不是从理论上去解读美国教育,而是结合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的分析,让读者来更好地了解美国教育。比如“美国中学真的取消班级了吗”“美国的中小学真的没有班干部吗”“美国有班主任吗”“怎样才有资格在美国当中小学教师”“美国学生要上补习班吗”“美国有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吗”“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比中国差吗”“中国教育要向美国学习什么”“送孩子到美国读中学是还了孩子吗”这些问题,真的很吊读者的胃口,在阅读的过程中,真的可以对美国的教育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还就美国教师怎么看待雷夫进行了具体的说明。雷夫自2013年首次来华讲学后,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源创图书也曾出版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2014年11月,山东的《齐鲁晚报》整版刊发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公开质疑雷夫。作者在书中的解释既认同了雷夫的优秀,也说明了雷夫的做法为什么得不到推广,雷夫在美国同行中的影响并不大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雷夫老师。

 

第三类书

回归教育常识

 

\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是一个表达门槛比较低的时代。在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上几句的当下,这种教育管理者的专业理性的声音就显得更有价值,可以让大家对一些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更客观的认识。汤勇局长的《回归教育常识》,直面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读懂教育。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局长,作者对回归教育常识深切呼唤并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书中,作者用大量鲜活的事例和真知灼见,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真正回归教育常识,才能拥有美好的教育。

 

汤勇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正是有了这样的教育追求,阆中的教育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朱小蔓等专家认为“破解了乡村教育发展的难题”。

 

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习以为常的反教育行为,我们是熟视无睹,还是在反思中改进,这考量着教育者的智慧,也关系到教育“微生态”的改善。在许多中小学,考试科目受重视,非考试科目被冷落,这俨然已成为一种“显规则”。事实上,那些被打入冷门的学科,比如音体美,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在《不能再占音体美的课了》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化解之道。当前,国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越来越重视,改进美育教学已经写入了党中央全会的公报。“我们如何来重新审视音体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者不仅关注教育的大问题,也非常注重教育的细节,比如“如何打造一间幸福教室”,“比如教育,需从文化做起”“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等,都是从细节入手回归教育常识。

 

第四类书

聆听学者的声音

 

\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出版的《中国教育会好吗》《教育的重建》的两本书,可以让我们听听学者对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其中,《中国教育会好吗》主要收集的事近些年来作者手写的教育随笔、评论、时文。其中,很多文章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比如说《拒绝“标准件”,做最好的自己》《“素质”就是为生活做好准备》《培养合格的公民》《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这重新认识教育目标的系列文章,是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刊登的。杨东平教授提出的做“人中人”的观点,很值得思考。这本书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如何看待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和高考工厂,如何看待虎妈现象,如何看待奥数问题等。

 

《教育的重建》是杨东平教授的教育讲演录,收录了他的15篇精彩讲演稿。在书中,作者从教育问题出发,围绕中外教育差异、家庭教育、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创新等,探讨教育的价值,教育改革的方向,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些讲座思想深刻,视野开阔,表述深入浅出,非常具有吸引力,能带给人很多的启迪。

 

这两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借用学者的眼光取看待教育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判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