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少年 >>> 正文
优少年
他的毕业演讲,让哈佛响起中国声音
2016-07-12 14:45:16

今年,在历史悠久的哈佛园,身穿博士毕业服的中国留学生何江自信地站上了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作为毕业生中的优秀研究生代表发言。28岁的何江成为了首位登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生。每届仅有三位毕业生可享此殊荣,这被视为哈佛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之一。

短短六七分钟的演讲,何江赢得了现场三万多人的掌声。
  
让哈佛响起中国声音
 \
 
   
何江说,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台对中国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极少有人申请,更不用说申请成功了,但他很想,让大家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竞选开始前一个月,何江确定了演讲主题。接下来他通过了海选、初赛、脱稿模拟演讲三轮竞选,经历10位不同专业的教授投票,从当届所有哈佛研究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幸运儿。
  
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来说,语言是演讲的一大障碍。刚到哈佛时,何江也对自己的“湖南农村英语”毫无信心,他“逼着”自己做了本科生辅导员。四五年的时间里,跟美国学生打交道,英语提高得很快,表达越来越“美式”。读博士期间,何江已经可以给哈佛本科生上课了。
  
我来自湖南农村
 
\

何江在毕业典礼前表示,自己在中国湖南省长大,他的家庭很贫穷,也没有什么现代科技。何江说:“我出生长大的那个小村庄,直到1990年才通了电,2001年才有了第一部电话,平常我们都是使用煤油灯,喝水都是从井里打。那里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那里的师资和城市里比也比较差。除了教科书之外,那里的孩子几乎读不到其他书籍。”
  
1988年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何江,他的演讲选择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入手——读初中时被毒蜘蛛咬伤右手,而因为医疗条件欠缺,妈妈用火烧的“土办法”为其疗伤。由此讲到科学知识的传播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他这样说:
  
作为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的博士,我现在知道在我初中那个时候,已经有更好的,没有那么痛苦的,也没有那么有风险的治疗方法了。于是我便忍不住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在当时没有能够用到这些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呢?何江说,这是他心中的结,也是触动他写这个主题的原因。 “我在哈佛大学接触到的知识都是最前沿的,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想到我成长的乡村,那里医疗条件不好,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也无法接触到这些最先进的知识和科技成果。”
  
演讲中,他更加把少年时的经历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作为接触高精端教育的哈佛毕业生,思考如何打破科学知识在全球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他这样说:
  
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技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但问题是,我们愿意来做这样的努力吗?
  
我的成功来自父母鞭策
 \
  
何江说,农村孩子的成功之路很“窄”,如果没有父母的鞭策,他和弟弟两人最后很可能与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或留下务农。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父母两人并没有外出打工,他们坚定地认为要陪伴他们成长,一直留在孩子身边。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孩子们都能够住上了砖瓦房,逢年过节还能得到大城市来的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兄弟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礼物”是父亲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

何江父母的教育方式用如今流行的说法就是“虎爸猫妈”型。“用湖南话说,父亲的教育方式很‘蛮霸’。”放学后小伙伴都在田间地头玩耍,他跟弟弟则被关在家里,做完了作业,还要继续自习。如果他们表现好,父亲还会有额外奖励:夜深了,小哥俩拿着小油灯在前面带路,父亲拿着捕鱼工具,父子仨到水稻田里捕鱼,捉黄鳝和泥鳅。回忆起这些,何江的语调都轻快了不少。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不识字的母亲。农闲时候,她从不与人唠家常,而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何江说,这次最遗憾的就是父母无法亲临毕业典礼的现场分享喜悦。他的爸爸妈妈是一对朴实的湖南农村夫妇,他们听说儿子要在毕业典礼上演讲,开心不已。但又怕远赴美国手续繁琐,给儿子添麻烦,所以没有来。
  
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而他的弟弟今年也将从中国电子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毕业,7月到上海工作。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