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教育 >>> 正文
优教育
两会 | 教育部部长的3句话:为何将对学校做这4件事?
2017-03-06 15:33:51

两 会 · 权 威

“在校园文化里,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大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交待”了4件事。
为何要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他看来:
如果不了解传统,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
如果不继承传统,学生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
如果不研究传统,中国人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
 
背景“姿势”——部长通道

1、今年陈宝生部长回答问题的“部长通道”,是什么?“部长通道”指的是人民大会堂北门内的一段走道,因每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们聚集在此抢着向陆续走进来的部长发问而得名。通俗地讲,就是媒体记者拿人名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逮”住部长,从部长嘴里捞到“干货”、“硬货”。

政协大会开幕前,“部长通道”挤满了记者
\

2、李克强:今年“部长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今年的‘部长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
今年,李克强总理对部长们提出了一项硬要求。
“成绩要讲透彻,问题要讲明白。话要堂堂正正讲出来。不能遇到事都闷着不讲话、不回应。”李克强说。


克强总理发话后的“部长通道”上,
陈宝生部长说的话,
让整个中国人都铭记!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


1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了“3句话”及“办4件事”。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起来就是3句话。

第一句话,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人民群众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

第二句话,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
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没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

第三句话,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所以我们非常重视。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际上就是办4件事。

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
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是涉及规律性的、有的是涉及方法论、有的是涉及技术层面、有的是涉及审美层面。针对不同学段,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面就进什么内容。

第二件事是拓展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

第三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加强研究阐释。同时学科建设要加强培养人才。

第四件是推进国际传播。
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2
关于教育资源均衡


优质资源要让大家都享受到,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均衡。现在,各方面都很关心这件事情。“择校热”、“学区房”……老百姓不满意,原因是什么?就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
2014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多校划片,把优质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比较均衡地分到各个地方去。三年下来,经第三方机构评估,36万家长对这项改革的满意率87%,102万学生满意的达到97%。还有对1.4万名老师的调研,他们认为,这项改革实施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就近入学了。

“但是这仅仅是治标的办法,治本的办法就是要均衡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均衡发展关键有3项措施: 

一是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二是学区化管理,中学、小学连片进行;第三,最重要的是均衡配置资源。相信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大力缓解!

为何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名家们
给出了最美的答案
......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
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
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得的诗句。

南环瑾国学大师
\

传统教育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我们现在的教育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没有真正顾及到国家和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但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的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
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其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他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
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养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达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丰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礼记·学记篇》中所提到的“记诵之学,不足为人师”也是这个道理。

2010年,时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刘国正

我赞成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古文。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感染。教师只需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我幼时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烂熟但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

尹飞舟博士

人们在英语学习上花去了过多的时间,还是找不到语感,一是因为没有找到经典英文,二是因为没有掌握诵读的法门,三是没有从小学习。这三句话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从小背诵经典英文,进展神速,毫不费力——就这么简单。
 
因为有了经典诵读的童子功,托福考试那点点技巧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如果不背诵经典,专门去搞什么四级、五级、六级英语考试,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上穷费功夫,那就是本末倒置,一辈子陷在英语考试里头出不来,始终找不到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