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美育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加强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抓住重点从娃娃开始。少年儿童阶段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而正确的审美观更有助于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美育的培养有很强的阶段性特点,有研究表明,美育的基础和关键在少年儿童这个阶段。少年儿童阶段对色彩、声音、感觉都很敏锐,有研究表明,三岁至七八岁左右是绘画、音乐能力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我们要从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坚持问题导向,补缺口、补短板,循序渐进、打牢基础,努力为学生建立起终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提升审美的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灵魂创造良好条件。
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这也正是美育的规律。
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这就要求美育教学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仁爱友善的价值观取向。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后,首先问伤到人没有,在得知人没有受伤后,又问马怎么样,根本不去询问马厩被损坏得怎样了。这就体现了孔子关怀人、关怀生命的仁爱之心。课堂教学应从这样的素材中深入挖掘它们的美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