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校服 >>> 正文
优校服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2017-12-11 09:00:56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张爱玲与香港校服

的千丝万缕

从浅水湾酒店到港大的路上,两个俊俏玲珑的女学生,身着素色旗袍式校服,配着校徽,脚下是一双用鞋油擦得蹭亮的黑色皮鞋缓缓走来。

一个学生手上抱着莎士比亚的书籍,另一个手捧着诗经节选,这就是优小编脑海里闪现的张爱玲和炎樱在港大上学的情景。

记得有人曾说过张爱玲酷爱改造衣服,在她的再创作下,一袭齐膝的旗袍外面罩着一件九分短袄,成为张爱玲最钟爱的搭配。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喜欢“奇装异服”的张爱玲改造衣服的灵感会不会起源于那件中西融汇的港大校服呢?

不过,张爱玲笔下对港大、对港大校服的寥寥数笔描述,倒是引发了我们对香港的校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说起香港校服,那是一个从“独尊儒术”到“百家齐放”的发展历程。

开埠 – 30年代

香港最初是以白色旗袍作为校服着装。

众所周知,旗袍制作相当繁琐,所以当时的校服做工、面料都比较贵重,学生大部分都在重大节日才会穿着,平时上课,就以有领大襟上衫下裙(裤)着装最为普遍。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30年代—50年代

二战后,香港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每天都要穿着校服,但旗袍校服均由手工剪裁制作,整件旗袍的做工价格甚贵,所以只能是有钱人兼名校才有这样的定制款式,而普通平民的学校,校服就以“妹仔装”,上衫下裤为校服日常着装。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60年代

由于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领带和西装款的校服外套相继出现,而学校让男生打领带,是当时发现男生不扣脖子上的扣子,因而用领带束之。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70年代

70年代,这是大批留学生回归香港的时期,当然也包括很多学校的校长们,他们将外国的校服款式带回到香港,水手装,乐队装和苏格兰裙在这个时期呈现独树一帜的姿态。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80、90年代

由于之前几十年的文化大融合,在这个时期校服款式已趋向稳定,这个时期,各个学校似乎特别钟情于格子,因为格子的变化多,学校之间不容易撞色。然而,随着香港天气一年热过一年,绒棉的西装外套不够实用了,大部分学校都改为风衣外套。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如今

如今的香港校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身着旗袍长衫、百褶裙、水手服的女生,以及衬衫西裤、白袜黑鞋的男生,都尽显青春年少风采。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校服作为校风校格的重要载体,在香港的教育文化中非常受重视,几乎全港所有中小学都有各自代表校园文化的校服,透过小小的校服可以窥见到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

真光书院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为了表现“女子读书人”的形象,和培养“语禁高声,喜禁大笑,行禁阔步”的端庄淑女,香港真光书院设计了这套浅蓝色的旗袍校服,并规定长发的同学一定要扎两个辫子,于是,民国女学生的范儿尽显无遗。

拔萃女书院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白色连衣裙,脖子,胸前,袖口,腰部,裙底边都有深蓝色线条,这是拔萃女书院的校服。深蓝色本身就是典雅含蓄的颜色,所以整体感觉显得简约优雅,腰部的深蓝色,更能突出妙龄女孩的优点。

新法书院

从张爱玲在港大的学生装,一窥香港校服文化的变迁

一套白色百褶裙,配蓝色水手衬衫的水手服。这是新法书院的校服标记,香港潮流因素和校服融合的先驱,是参考日本海军装校服的,给人感觉的事学生活泼、靓丽的一面。

总体来看,香港的校服既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色,又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多元文化在香港的汇聚和碰撞,从小小的校服中就能够体现。

校服不仅是学生身份的象征、青葱岁月的印记,也是学校的招牌,学风校格融于一件衣衫。

同时,也是规范的象征,是属制服的一种,既不能像时装那样新潮美丽、盲目追逐潮流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归属感、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