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将如何培养孩子?学校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人工智能应有怎样的教育担当?智能学习平台具备哪些功能?人工智能会解放教师还是取代教师?
3月31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与《现代教育报》联合举办的“现教论坛”上,来自教育部的领导、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京城各学校的校长等大咖,结合教育工作实践,围绕“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主题进行解读。
“京城教育圈”梳理各位参会专家及校长的精彩观点,期待能带给圈友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与会领导、专家、校长纷纷表示,如今,人工智能已悄然走进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势不可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教师从传统的、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同学们提供了及时修正错误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人工智能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必会成为下一个学校争先占领的制高点。论坛上,与会领导、专家、校长分享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教学成果,听取了彼此的经验,更相互提出了问题,探讨挑战与方向。
很多校长感慨道:“举办如此大规模的高端论坛实属不易,‘现教论坛’不仅呈现了思想的盛宴,更为与会者提供了相互分享、聆听、学习的绝佳机会,获益匪浅!希望借此次论坛成立学校联盟,为各校搭建平台,共同致力于取得基础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新成果!”
论坛由现代教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主持,他表示:“希望通过论坛来探讨智能教育的理念、责任、作为、期待,认识人工智能的教育担当、产品形态、运用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并交流智能教育的实践经验,探讨人工智能对中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现教论坛”每期一个热点主题,邀请8—10位校长参与,共同探讨学校教改、人才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关系等校长们最关心的话题。论坛跨学段、跨片区,学校最高决策者们一起分享经验、提出问题、探索方向、寻找解决方案。新浪网教育频道独家媒体支持。
下面,让我们来分享校长们的经验智慧吧。
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周建设
智能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减负担、激活能力。远期目标是突破按知识存量选拔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开辟依据教育大数据选拔学生升学的新途径。
发力点在四个方面:聚焦素养人力培养,理清人才质量;认清多维知识功能,理清知识配置;区分教育教授方式、类型,理清教育方式;精准计算教育数据,理清内容通顺。
精准计算是指算知识存量,算学科倾向、算思维类型、算情感偏好、算能力潜质,前提条件是教育数据的精准性。师生提供教育数据,专家引领前沿技术,企业负责产品转化,校长实现产品效果,联合公关,这是成功的基础。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校长 李金初
教育不光是在传承技术力和文化力,教育也在生产技术力和文化力。老师、校长必须要投身于“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个国家战略中。
中英文作文智能批改平台能够使很多老师的重复性劳动得到解放,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这个机器的引导下能得到快速的提升,这表明人工智能跟教育的深度融合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景象。
民族大学副校长兼民大附中校长 田琳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中,不仅要把教师、学生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把大量的知识变成认知,借助这个工具提高平台,发挥效益。效率提高,学习、生活、工作状态就很幸福,很有趣,敬业就变成了乐业,苦学也会变成乐学。
育才中学校长 桑春茂
我有三点感受:第一,高校在把学术向生产力转化,希望我们有尝试和合作机会;第二,我们中学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应更好地无缝对接;第三,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和技术培养应并重,技术跟上,素养跟不上就会有很多问题。
潞河中学校长 徐华
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如何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问题。
我有三方面的看法:第一,基础性问题是技术突破问题;第二,融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价值观转变的问题;第三,深度融合一定要解决基础教育真问题。真正融合的实际效果、效能体现是在一线教师。把人工智能各种成果真正在教育活动中落地,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外经贸附中校长 刘国雄
人工智能时代是不是新一轮课本改革的一个催化剂?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校长的担当。我在这个时代里面怎么改变?第二,教师职责与使命。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可以由人工智能这样一个新的技术化简。第三,现实与未来的问题。比方说改革意见里面说,师范教育里面得有“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现在,很多老师上讲台,字写的太难看了。在现实与未来这个结合点,需要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融合,这可能就是我们要找到的点。
前门外国语学校校长 杨梅
我们学校的课堂改革分三个阶段,学生的自学、学生的互学、学生的展学。这几个阶段是没有老师的,老师就是补学,陪伴,补充讲解。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如何深度融合,怎么样让人工智能这样高科技的产品去和基础教育拥抱、握手、走进我的课堂, 对我们学校的老师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50中分校校长 林剑
如何深度融合?我想讲两点。
第一,我们必须把握人工智能,必须要搞清楚的观点就是减负增效,提质增效,这两个角度必须要解决,不解决这个问题,新技术跟基础教育是没有融合的。
第二,如果要用,我们必须在视觉的基础上做文章,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适合用人工智能来做,所以说在视觉基础上,作为校长也好,老师也好,要把关,专家也好,技术也要把关。
首师大育新学校副校长 王强
我们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英文作文智能批改平台传播了主流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会引领我们语文教学、英语教学,语言教学的方向。
首师大育新学校科技中心主任 董申
我们在人工智能实践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数据获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人工智能对于数据的分析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我们教学中的数据很难拿到。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里面,我们希望能更快、更好地运用到这些东西,另外,希望在短期内给老师提供更多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技术。
北师大附中信息中心主任 姚茜
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怎么落地?我们学校的模式是先推荐大家试用,大家觉得好了,领导可能才会下意识说我们要做这个事情。我觉得如果它能让一线教师觉得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它就有可能真正落地。
18中教育集团副校长 李金栋
今天论坛上的专家已经关注到情感的角度,未来交往的能力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已经开始,可能会呈现一种继续扩大的趋势。我们校长也提出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六个趋势:第一,人工智能将会成为学习的虚拟老师;第二,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时反馈;第三,人工智能将是学生终身学生的智慧支持;第四,全球资源共享的共同体;第五,大数据下的规律把握;第六,学生驾驭未来关键能力的体现。
二外附中校长 付晓洁
今天周校长的研发团队所开发出来的产品正好能够解决我们目前一个问题,过去的教学是围绕教,现在的变革要求老师要围绕着学生怎么学来进行设计。我们怎么样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可见?通过今天的产品展示,我感觉到这个产品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们自主地校正自己的学习路径。
山东莘县二中校长 周西政
要想真正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问题,只有通过人工智能,只有通过教育信息化才能实现,传统的一张试卷“齐步走”,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几个实践,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包括我们的高考成绩、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专业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湖南吉首思源中学校长 杨志祥
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教育的发展只是一个辅助,对课堂的改革,对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只是辅助作用。真正达到课堂高效、质量提优,既要结合,又要融合的同时,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常务副校长、平谷中学校长 崔楚民
未来教育一定要进入人机共教的时代。我们老担心人工智能来了,老师干嘛?我觉得老师不会被代替,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一种通用机器人的假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我们的目标。但随着机器人的发展,当这个机器人成为教师助手的时候,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可能要真的转变。
19中校长 高新桥
人工智能和基础教育的融合关键还是在教师。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应该成为学校后面工作的重点,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队伍发展的重点,我希望通过培训、试点使用和引领来不断推进,真正能够让学生受益。
陈经纶中学分校校长 刘永芬
当前的教育最大难题是教与学的矛盾,人工智能新技术能够破解这个难题。周校长介绍的产品所抓住的就是这个矛盾点。在实践中,我校主要想解决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让老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融合起来。我特别期待各位专家到我们陈经纶分校来开展合作。
57中校长 刘晓昶
学校作为基础教育要培养人工智能的人才,要把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在教育行为里面。作为我们学校来讲,也是在努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在课程的融合上、项目的研究上,我们成立了1+3课题创新实验班。在环境上我们也建立了智慧校园,在学生的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建立了大数据的支撑,我觉得效果也非常好。
人大附中通州学校副校长 高超
人工智能不能打败我们的老师。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开发研究起步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不是一个样品,他是一个人,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人工智能跟基础教育的结合,可能在能力、道德的站位上会更高。
北京中学书记 任炜东
我期待人工智能够释放更大的结合能,因为我教物理的,实际背后都是物理概念。希望人工智能促进人和人的深度交流和融合,让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学生能够凝结在一起,共同去创造,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情景中学习,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我提议建立一个学校联盟,共同把这些产品用好,分享使用的经验。
哈佛大学语言和脑信息中心研究员、中心特聘教授 李太豪
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方法去真正地了解学生、解放老师、减轻负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要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这个最终目的。这样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即人工智能是辅助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 宋东茂
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应该谈论智能教育,但我们在座的专家们心里已很清晰,目前智能教育、智慧教育这个概念非常不清楚。我希望早点扬旗亮剑,一定要把社会上混淆的概念扳正过来,让大家真正了解人工智能和基础教育融合后的成果。
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 尤丹立
我呼吁国家政府部门能够尽快出台相关的规范和基础准则,让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能够真正看到实效。希望日后能够搭建更大的平台,让更多校长参与进来,让我们的声音能够在全国、全北京范围内,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我们一线的教师、校长听到。
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 史金生
身为研究人员,我们要解决基础教育的痛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紧密配合。我们现在研发的系统产品也是吸收了很多一线专家的成果,在他们的指导下做出来的。如何将产品进一步提升?如何提高它的实践性和呈现的规范性?我们需要基础教育专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云南省教育厅电教馆副馆长 杨宏伟
人工智能的定义和使用,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界定。对中西部大量的薄弱学校来讲,人工智能怎么发挥它的作用?怎样与教育结合,提升薄弱学校的质量?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话题。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处长 马亮
今天,基础教育也在谈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这符合我们国家的整体要求,也是时代的需求。
我们信息中心是信息化的技术支撑部门,更多考虑的是技术支撑。我们正在探讨人工智能对教育业态和形态的整改,在做这方面的调研,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振兴行动计划。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处长 张权
不能总是强调教育跟信息技术的融合,还要体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我们将在5月份举办展览活动,把目前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得较好的案例集中展现。此外,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我们今年申请了一个试点,希望能组织大约10个地级市和几十个县区来进行这种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