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教育 >>> 正文
优教育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2018-07-19 10:56:51

“校园霸凌”对孩子可能造成多重身心创伤,因而它成为父母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隐忧。如何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相信是不少父母关心的话题。有些父母认为,主要靠家庭教育预防;也有父母相信以暴制暴。这些想法是否可行?下文介绍了芬兰学校实施的反欺凌项目的经验,并给出了帮助遭遇霸凌孩子的4点建议,值得一读。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霸凌很大程度跟旁观者有关

在芬兰,就有为了预防校园霸凌而专门研发的KiVa全面反欺凌项目。kiusaamista vastaan 在芬兰语中是“反对欺凌”的意思,同时,这也是个双关语,它的发音和芬兰语的“善良”很接近。

这一项目将焦点从恶霸转移到校园霸凌行为的旁观者,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和计算机模拟,让学生目睹霸凌行为,特别是模拟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他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保护受害者还是其他。结束后,学生将获得及时反馈与建议。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这一项目有四大亮点,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1、培养同理心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工作人员具备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具体工具,以便其在发现欺凌行为时进行及时有效干预。

KiVa包括一个学年的20小时的研讨会项目。该项目涵盖三个主要议题,包括:群体对欺凌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情心在打击欺凌方面的重要性,最后是减少学童欺凌行为的实用策略。

项目为学校准备了专业的准备材料,包括教师手册、视频、在线游戏、KiVa学生和员工调查、海报、背心和家长指南。线上反欺凌游戏吸引力十足且易于实施,这些工具使得学校反霸凌工作贴合日常,稳步推进。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此外,KiVa项目不仅适用于学生和教师,也适用于父母。在项目开始之前,团队会建议家长接受教学和参与活动。

2、通过游戏模拟霸凌场景

这个项目会通过模拟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操控着游戏中的虚拟角色,通过角色去体验在学校里可能遇到的各种霸凌场景,让学生体会被欺凌者的无助。当学生遇到校园霸凌的时候,会同情和支持被欺凌者,而不是袖手旁观。

除了模拟游戏,老师还会让学生课堂上模拟霸凌场景,借旁观者的反应上一堂生动的防霸凌课。当孩子们成为欺凌行为的目击者,他们是会加入还是在一旁围观发笑呢?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学校发现KiVa反欺凌计划运作良好

KiVa不再是单单针对个别恶霸及其受害者,而是通过关注整个班级来有效地控制欺凌行为,它将教育儿童群体与个体受害者共情,领导孩子思考个体定位,从而削减芬兰学校的欺凌行为。

基于过去的研究结果,团队得出这一结论——关注旁观者是成功预防欺凌的关键。例如,选择与受害同伴站在一边,仅有同情心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策略。因此,KiVa在关注教师的同时,更关注如何教授学生,叫他们如何选择方式何时做以及如何做。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当欺凌行为发生时,成年人通常不会出现,因此儿童在目睹欺凌事件时需要知道如何建设性地行事。因此,KiVa不仅教授教师,还教授学生做什么,何时做以及如何做。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当然教师的作用无可取代,向成年人报告项目性欺凌行为也很重要。通过KiVa的提供在线报告工具,学生可以报告他们所经历的欺凌行为或直接与学校团队面谈。

3、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当发现恶霸时,惩罚不是关键。KiVa团队有两种策略处理霸凌,“面对面”和“非面对面”。选择取决于团队讨论结果——霸凌者是否存在改变的倾向。

当欺凌行为引起学校注意时,工作人员将与相关学生进行讨论,包括受害者和与受害者亲近的同伴。

除了被学校发现的霸凌行为,学生还可以主动向老师报告。当一个学生指责另外几个学生有霸凌行为的时候,他可以申请召开一次KiVa会议。老师和学生们会先填写一张表格,描述事情的经过,然后协商好会议的日期和地点。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之后,老师会把这张表格放进专门的档案夹。KiVa教师团队会固定检查档案夹,若有需要,他们便会通知高年级的学生团队,这些学生接受过训练,知道如何处理这类冲突。

解决霸凌问题的会议通常安排在下课时间,在一个没有人使用的教室裡,老师、双方和高年级的学生团队共同协商。在会议中,双方都有机会描述自己的遭遇。一开始的重点是倾听彼此的谈话。然后,老师邀请双方自我反省,想想下次若发生类似状况,可以采取怎样的做法。

重点在于让这些学生“自己”想出解决方案,以避免冲突再度发生。一旦双方承诺会执行预防策略,老师就会如实地记录下来,会议便结束。

这个会议的重点在於如何解决霸凌问题,而非言不由衷的歉意。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以证据为基础,KiVa旨在防止欺凌并有效解决欺凌事件。预防至关重要,但解决措施也不容忽视,因为预防措施并不能使欺凌永远消失。当欺凌事件发生,学校将使用相关工具来解决具体问题。

通过互联网在线工具,KiVa还会不断监测一些学校的年度变化情况,它为学校提供实施项目以及所获成果的年度反馈。

4、霸凌少了,学习才能进步

2016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调查了近80所芬兰小学的4至6年级学生,大约一半的学校接受了KiVa干预。

结果显示,自2009年大规模推出以来,芬兰KiVa学校的欺凌行为已经下降了一半左右——口头、身体和网络欺凌都有明显下降,甚至减少了受害者的抑郁情绪并提高自尊心,芬兰学生的平均学业成绩也有提高。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由于芬兰文化和教育部的资助,截至目前,芬兰90%的学校(约1500所学校使用了KiVa反欺凌项目,一项涵盖117所学校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表明,KiVa将欺凌行为减少了20%。

鉴于该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世界上其他19个国家也在推广该项目,包括美国、德国和英国等。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学校正在他们的项目中测试KiVa,美国也正在对其进行评估。

孩子遭遇霸凌后,该怎么做?

1、遭受到霸凌的孩子,学校规定不能离开老师视线太久

荷兰的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针对孩子被霸凌的应对方案,包含对霸凌程度的分级评估、详细预警通报规定,和具体的处理流程。 一旦遭受到霸凌,孩子和家长就应向校方报告,启动霸凌处理方案,对被欺负的孩子进行保护。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在学校,各位老师也会对孩子的行踪状况进行密切监控,她不能离开老师的视线太长时间,否则必须要找到孩子,以防她又被关起来;与同学互动时,老师也会特别关照,避免有人刻意孤立她。

2、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和对方家长,与心理学家沟通找到根源

学校的霸凌方案只能在校内和老师有意识的监控下使用,如果在上下学的途中或是老师一个疏忽,学校没办法管到,孩子依然会被欺负。校方也意识到难有万全之策,所以会给家长推荐儿童行为心理学家和处理霸凌问题的专家,家长和孩子向其咨商,找到具体办法,疗愈孩子的创伤并走出被霸凌的状态。

霸凌有很多深层复杂的原因,要处理它并且重建孩子的信心,需要时间、耐心和正确的方法,不能为了杜绝某一因素,用偏驳的方式处理。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3、绝对不能以暴制暴,陪孩子走出低谷的三个原则

原则一:绝对不能以暴制暴。

儿童心理行为专家说,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也是最无效的。很多家长有个误区,一见到孩子被欺负,就让他们去学搏击,希望孩子能打回来,并且提高身体素质不再挨打。

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不尽人意。很多时候,被欺负一方本就是弱势,根本无力还击。就算学搏击,也只是一时缓解,最重要的是,以暴制暴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不了被霸凌的源头,反而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终结霸凌的方式,是从自身和心理层面入手,站起来,建立自信。

原则二:绝对不能用爱和保护把孩子孤立。

借来的强大,不是自己的强大。做家长的,一旦发现孩子遭遇不好的事情,就陪在她身边保护,那孩子就无法建立自我保护的能力,一辈子都有可能暴露在处理不了的危险中。家长不可能陪伴保护他们一生一世,孩子若没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被霸凌的阴影会伴随终生,甚至在长大后还会重复遭受不公平的对待。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我们不能用爱和保护把孩子孤立起来,将她隔离在本应加入的群体之外。同学的接纳和认可,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认知建立非常重要。

原则三:培养孩子赢得人心的能力。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有亲人的爱之外,还能有爱别人和赢得爱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赢得人心的能力。以暴制暴,是在孩子内心播下怨恨的种子。心怀怨毒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只有懂得爱,并能够获得爱的人,才会永远被温暖幸福包围。

4、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找到存在感、建立自信心

 

措施一:建立自信。

孩子遭遇霸凌,学习强身健体的技能是有用的,但不是最有用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建立自信心。为此,要支持孩子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发掘其爱好和兴趣,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去展现它们。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跟孩子强调并肯定她的优点和与众不同之处。当孩子做着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对自己及所处的外界环境都开始有认识的时候,会呈现出一种气场和自信。

措施二:理解被霸凌的原因并用抗议表明立场。

 

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跟孩子聊他的情绪和感受,告诉他被霸凌的原因,分析危险和侵害来自何处。我们可以帮他们看到别人的特色,教他们杜绝用拳头和谩骂来表达内心的不安。

让孩子不用怕那些人,不用不理他们或是刻意躲开,要站起来直面一切,用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霸凌侵犯。被嘲笑讥讽时,可以通过语言跟他们交流,大声坚定地表明立场,这是确定孩子信心和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站起来的第一步。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措施三:建立属于自己的朋友圈。

鼓励孩子结交发展自己的新朋友,能有一些跟自己关系好的同伴。当孩子的朋友越来越多,除了增进集体对孩子的了解接纳外,还可以结伴上下学,用友情的屏障将霸凌挡在外面。

措施四:化敌为友。

敌意,很多时候是因为不了解和无知。而任何的挑衅,都可能是一个机会,因为它透露了问题所在。我们可以利用挑衅,让孩子去展现自己,给予答案,找到破冰的契机,从而化解分歧。为此,要增加孩子们的互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