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教育 >>> 正文
优教育
不先考虑好孩子的这项特点,给他的国际教育真可能是个玩笑
2018-07-20 11:47:38

最近两天,教育圈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探讨“中国的国际教育到底是不是个玩笑”了。各界人士各抒己见,畅谈心中国际教育的模样。但在众说纷纭中,也许首先该考虑的是教育的载体——孩子。他愿意吗?他的心智成熟度如何?最近,外滩君和国内首档针对低龄留学的节目《留学吧!少年》的总制片人姜华聊了聊留学这件事,探讨了留学路上的三大问题,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前两天,一篇教育热文《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刷爆了朋友圈。

文中的作者提到,她接触过很多社会精英和优秀的人,有大学教授、学者、医院院长、科技公司创始人、投资人,他们的孩子几乎不是已经在国外上学,就是准备去国外上学的路上。而且体制内的很多教育专家,包括高考改革的专家、大学老师、教务长,孩子也都在国外。知识精英里,似乎有一个共识,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国外。

然而,消耗了整个家庭不少精力以及不菲的金钱后送出国的孩子们都怎么样了?作者直言不讳地说,不怎么样。

“且不说中国富二代在美国挥霍父母财富的孩子,就算是靠自己努力去了名校的孩子,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和一位在美国的心理医生聊过,提到在藤校里,华裔孩子抑郁的比例高达 40%。最近清华附中原副校长辛颖有一个分享,在耶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 1/3。”

是啊,我们只看到各大留学机构和高中大肆地宣传今年他们又送了多少孩子去到名校,却鲜少有人追踪,他们去到国外名校之后的状况。

据教育部的数据,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

但,对于留学这件事,我们的孩子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姜华2000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教育圈。在国际教育圈深耕的十六年里,他从朗阁教育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到创办赢智国际英语,进入新世界教育集团担任双品牌COO,还联合创办了多个教育品牌。最近,因为儿时的梦想和对教育的情怀,他担任总制片人制作了国内首档针对低龄学生如何实现成功留学的真人秀节目《留学吧!少年》

不先考虑好孩子的这项特点,给他的国际教育真可能是个玩笑

《留学吧!少年》出品人兼总制作人 姜华

在跟姜华交谈的两个小时里,说起留学这个话题,姜华总是能用他理科生无懈可击的逻辑结合多年来圈内的从业经验侃侃而谈。外滩君主要跟姜华聊了这几个话题:

留学前三大问

  • 低龄留学,你的孩子真的准备好了吗?
  • 留学顾问到底靠不靠谱?
  • 家长在孩子留学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第一问

低龄留学,你的孩子真的准备好了吗?

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蓝皮书》显示:

国内中、小学阶段低龄留学生数量直线上升,2013年在美读高中人数已达23795人,7年增加365倍

中、小学出国留学人数已占留学总数的1/5

出国读高中的人数不断增加,出国留学的年龄层次逐渐向中学生发展。如图所示,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人数近些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不先考虑好孩子的这项特点,给他的国际教育真可能是个玩笑

 

然而,这些小留学生就像二战时被派往诺曼底的盟军伞兵,空降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习惯、理念,这一切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挑战。初来乍到的未成年伞兵们,他们可以成功登陆吗?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家长,带着他们小学的孩子,刚上初中的孩子来向我咨询出国留学的事。他们个个面色匆忙,很着急的样子,好像慢一点孩子就落后别的孩子一点。但他们总是只关注什么样的教育是优质的教育,却忽略了受教育的载体——孩子。”

姜华说,孩子的心智成熟与否,是决定他们适不适合低龄留学的重要考量之一,甚至是适不适合留学这件事的考量标准之一。

不先考虑好孩子的这项特点,给他的国际教育真可能是个玩笑

 

低龄留学的话题在中国早已不是新鲜事,取而代之的是出现在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上的中国留学生事件:“在美名校生被退学”“中国留学生在美凌虐同学获刑”“留学生海外飙车”....

为什么这类新闻屡见不鲜?

如果给青少年贴上几个标签,敏感、冲动、失控会是前几个关键词。这是由于孩子大脑发展规律造成的,是一个必经的过程。11-12岁之后,大脑额叶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产生很多的神经连接,这些神经连接会混乱额叶功能。

如果我们成年人的心智和行为就像一个乐队,额叶就是整个乐队的指挥员,是它良好控制着整个乐队的节奏,而青少年的额叶则是“一个拙劣的指挥员”。

 

“还有,大多数的青少年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时,更容易受到诱惑。有时还会走向极端。”

 

当然,对于独立、心智成熟的孩子来说,低龄留学也有着诸多优势:青少年有着超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总而言之,是学习的黄金年龄

低龄留学让他们更容易学到地道英语,更容易融入国外的社会和教育体系、深入了解他国文化。让孩子从小独立地在异国接受教育,还可以锻炼其独立生活能力。

申请国外的学校时,可能只需要孩子的文书、标化成绩即可。在姜华看来,家长做出决定之前,更重要的是认真考核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及孩子自己的留学意愿。“这些年不管是新闻上还是身边客户的留学悲剧例子,都见了太多。”

不先考虑好孩子的这项特点,给他的国际教育真可能是个玩笑

 

第二问

留学顾问到底靠不靠谱?

在姜华制作的节目《留学吧!少年》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面试和挑选优秀的留学顾问。被选中的顾问将会成为导师,在节目中给每一位上台的学生,针对他们的梦想、未来、留学等话题展开思辨讨论和规划。

这些顾问们大多来自国内的各大教育机构。在姜华和他的团队对这些顾问从对教育的理解、专业知识深度、思辨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进行面试后,姜华发现,虽然大多顾问拥有着“名校海归”“资历丰厚”“成功案例数百”等华丽的标签,但其能力却不尽人意,参差不齐。

“一个好的足球运动员,不等于一个好的足球教练。”姜华这样比喻道。

的确,在外滩君看来,越来越多的海归涌入留学行业,但他们多半数呈现出来的不是对海外教育的深刻理解,也不是对院校申请的精准把握,而是倍受诟病的专业素养差、英文水平低以及一套对客户毫无用处的假大空理论。但在咨询过程中,留学经历成了促签的谈资,海外院校文凭成了打击竞争机构本土顾问的常规武器。

“事实上,即使是海归,很多顾问的专业面也非常窄,他们通常只会讲他们熟悉的领域和观念。面对咨询,十句话就要引到自己熟悉的套路上来。”

不先考虑好孩子的这项特点,给他的国际教育真可能是个玩笑

 

姜华认为,留学这个行业太急功近利了。“很多时候就是完成A完成B的服务需求后,交易结束,又完成了一笔不菲的订单。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人会变得很浮躁,这种浮躁就意味着大家会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只需要一些‘套路’‘话术’。”

在姜华看来,海外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早就已经从简单的看标化成绩,转向看申请者的能力,所以,如何给学生成长“赋能”,不仅仅是留学行业,更应该是整个教育行业应该关注讨论的。

很多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留学机构后,就撒手不管了。孩子们也顺势偷懒,选学校、递申请、拿offer等所有环节顾问一一包揽,自己没有做过任何查证。而事实上,在关乎孩子命运的赋能、成长、选校等过程,还需孩子和家长一齐仔细把关。把孩子的未来全权交给一个有金钱雇用关系的人,这件事本来就值得商榷。

一个优秀的导师可以让孩子对自己和未来的理解更加清晰,留学之路也会更加平坦、顺利。如何去辨别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留学道路和选择,是家长们应该认真去琢磨的事情了。

第三问

家长在孩子留学中该扮演什么角色?

为了采访姜华,在姜华制作的《留学吧!少年》的第一期录制现场,外滩君充当了一把场内观众。节目中有一个12岁女孩舒文,让我印象深刻。

不先考虑好孩子的这项特点,给他的国际教育真可能是个玩笑

舒文

舒文出生在美国加州,但从她有记忆开始,她就一直生活在深圳。舒文的妈妈为了舒文的教育,放弃了在美国追求自己的牙医事业,回到国内当起了全职太太。

舒文的梦想是未来去到斯坦福大学念书,也许是对舒文的未来期望很高,妈妈对于舒文的日常学习、生活,事无巨细,全都仔细把控,让小舒文有些“喘不过气”。这个12岁的乖乖女直接在节目上喊话“我想要自由的生活”。

在姜华看来,有的家长把孩子交给留学机构或者学校就撒手不管,但在准备留学时,家长的过度参与,也未必是件好事。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倾听孩子,才能了解孩子的需求,“对症下药”。而在过度参与的过程中,家长自以为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其实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声音。

不先考虑好孩子的这项特点,给他的国际教育真可能是个玩笑

 

“倾听”与“尊重”是密不可分的,但这两个词却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教育的基础。这两个词,对习惯了扮演“权威”的家长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我有一个朋友,做加拿大留学做了十几年,应该说非常懂教育了。但当孩子向她表达自己想要学媒体的时候,她立即给出了坚决的反对意见。所以你看,哪怕家长在圈内呆了很久,也不一定做得到这两个词。”

姜华认为,我们的家长往往喜欢做一个决策者,而非倾听者。尤其是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背景,他们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方法走,因为他们是过来人,有经验。

“但他们忽略了,教育是不具有普适性的,我们要关注个体的不同,个体的需求,才能找到最适配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