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新闻 >>> 正文
优新闻
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这些建议家长和老师最好看看!
2018-03-16 10:23:56

近日,在南京第九中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张恒柱以一篇《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的主题演讲,引发了学生、家长的共鸣,并迅速刷爆朋友圈,网络上热议不断。本期邀请几位家长和老师共同探讨:“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

家长之声

我规定孩子不能擅装社交软件

——仇海春(初一学生家长)

为方便联系,我家孩子小学阶段一直使用一部老年机,功能仅限于打电话、发短信,有几个特别简单的小游戏。上了中学以后,更换智能手机的同时,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微信不能装(是在家里的PAD上装的,使用要通过家长同意);手机使用的套餐本身没有流量,只能用WIFI;手机里面装了QQ可以与家长联系。

但实施过程中也有些防不胜防的漏洞;有时解难题容易依赖网络走捷径;网络交友我们难以控制;更换带流量的套餐;手机需要更新等。显然,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手机,但如何能让它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少,还需要在正确使用手机和滥用手机之间不断寻找平衡。

我们家长用手机也要约法三章

——马青翠(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西苑小学教师)

家长在家使用手机会影响对的孩子关注,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让亲子关系变得疏远。因此,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孩子需要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弹琴、做作业、看书等),或者家庭、单位有一些紧急的事情非要马上处理时,才会去使用手机,否则就不去触碰手机,让孩子觉得手机只是个通讯工具。

孩子耳濡目染,在家里几乎不使用手机,只是用于在特殊情况下与家长、同学进行沟通,她已经养成了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因此,要想防止孩子滥用手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还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关注孩子。

校长说

手机正在慢慢消磨学生逆商

——贾贺博(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教学副校长)

手机的使用是把双刃剑,除了在联网后,传播内容上难以控制,虚拟交流限制沟通能力,容易导致忽视亲情、友情,意志品质变得薄弱等显而易见的现象。在与毕业生返校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普遍有种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窘迫,甚至有些逃避现实,干脆放弃了工作机会,当然他们大多数的“后路”与避难的“安全港”就是手机。

手机,让他们在沮丧时寻找慰藉,在烦恼时分散注意力,在忧郁时找到快感,在疲惫时舒缓身心……其实,这些看似平和的消解模式,只是把手机当情感寄托、情绪通道。长此以往,学生容易消磨斗志、回避问题、消极生活。逆境的承受力越发降低。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关注学生逆商的培养,为学生人生发展做强有力的铺垫。让学生顺遂时,保持积极进取的意志;逆境中,拿出不惧失败的勇气。而手机正是逆商最危险的杀伤武器,应该尽量避免。

教师之声

学生使用手机忌“堵”宜“疏”

——田欣(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成长中的青少年特立独行、个性张扬,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倾诉,表达想法,获得外部的评价和认同,而手机的使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但因为青少年自制力较弱,手机的智能化越高,他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强,很多学生长期沉迷手机的使用,不能专注学习,影响身心健康,沉溺自我世界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追求时尚和品牌,也容易在学生中间滋长攀比和虚荣风气。

因此,学校对于学生手机的使用,要理性看待,规范使用,合理约束,适当引导,忌“堵”宜“疏”。我们学校在学期伊始就和学生明确手机使用的规范要求,有的班级设立了手机存放的专门区域,设计精美的挂袋供学生存放手机,同时将手机管理纳入班级制度。

老师们在家校沟通中和家长达成共识,引导孩子在校外能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学校还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甄别信息能力,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盈学生的精神生活。

手机给师生关系,带来新课题

——赵彧(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语文教师)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使用者已经逐渐拓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学生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认为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有三大益处:

第一,手机的使用方便教师随时为学生答疑,让老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加的便捷;

第二,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使师生之间有了学校以外更多层面的互相了解;

第三,教育类APP的出现,方便了教师家庭作业的布置和批阅,有利于更及时和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的办公更加便捷、高效。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味地禁止中学生使用手机可能阻碍他们对科技的了解,并且引发学生的逆反,对师生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